肝病的中医外治特色治疗发表时间:2017-04-05 09:00
针对急慢性肝病的临床不适症状及并发症,我科室开展了包括:1、厚朴热奄包2、健脾护肠清毒汤或大黄保留灌肠3、双足涌泉穴贴敷4、耳针5、解毒化痞膏贴敷6、肝病治疗仪肝区红外线照射7、中药沐足8、艾灸等具有中医特色的中医外治疗法,能有效改善患者腹胀、纳差、睡眠、黄疸、肝区不适、腹水、肝昏迷等临床症状,且疗效明显,部分项目在下级市县中医院均有推广。 肝病科中医特色法 一、厚朴热奄包 厚朴在临床的应用包括: 用治湿阻中焦,脘腹胀满。因本品苦燥辛散,能燥湿,又能下气除胀满,为消除胀满的要药;用治食积气滞,腹胀便秘。因本品辛散苦泄,功能下气宽中,消积导滞;用治痰饮咳喘。因本品能燥湿化痰、下气平喘。 厚朴热奄包的适应症: 消化性疾病。消化不良、腹胀、腹痛。肝硬化腹水、肝癌。 注意事项: 1. 敷药时间为15-30分钟。 2. 随时听取病人对热感的反应,及时观察病情及皮肤颜色变化,如出现潮红,水泡应停止,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。 3. 高热急性炎症、局部皮肤溃烂,急性出血性疾病,孕妇的腹部及腰骶部,麻醉未清醒或局部无知觉,反应迟钝者禁用。 4. 向病人及家属讲解有关熨法的知识,注意配合,防止烫伤。 5. 布袋用后应清洗消毒设备,中药可连续使用1周。 6. 熨烫前嘱病人排空小便,注意保暖。 7. 利用吸热的物体,如盐、坎离砂、晚蚕砂。 二、中药保留灌肠 【名称】健脾护肠清毒汤或大黄。 【作用】 清热利湿解毒,减少肠内毒素。 防治肝性脑病及内毒素血症。 能够改善发热、腹胀、大便异常等症状,对急慢性肝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清除达90%以上,可防治肝性脑病、肠道菌群移位,可帮助退黄疸。消化系统疾病腹胀、肠道积滞不通可助通腑泻浊。 【操作方法】 灌肠治疗前应向病人详细说明实施该治疗的目的及必要性,取得病人的配合。灌肠前嘱病人排空大小便,清洗肛周,取左侧卧位,适当垫高臀部(10cm左右)。灌肠时间以患者夜间入睡前为宜。术者带一次性PE手套,取一次性普通输液器一支,将排气管及输液管插入已消毒的盛有灌肠中药药液的玻璃瓶瓶塞,以胶布固定瓶塞防止脱落,去掉前端头皮针,连接一支一次性吸痰管,以石蜡油润滑吸痰管前端(20cm左右)。嘱病人深吸气,将吸痰管缓慢插入患者肛门,动作要轻柔,插入深度为15cm-20cm.。调节中药药液滴速为50滴/分钟左右。灌肠结束后缓慢拔管,嘱病人保持左侧卧位至少30分钟。灌肠后中药保留1-2小时效果较好,能够保留一夜者更佳。 【疗效观察】 保留灌肠1-2次/日,轻者1次/日,重者2次/日,以大便稀烂2-6次/日为佳。 三、双足涌泉穴帖敷 【药物组成】朱砂、吴茱萸。 【穴位】涌泉穴,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、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, 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,乃是肾经的首穴。 【治疗时间】晚上洗澡后开始至次日早上起床后。 【功用及优点】治疗各种失眠,如肝病、糖尿病等引起的失眠以及各种失眠。优点:简、便、效、验,无明显副作用。 【功用分析】理论依据:内病外治、上病下治。 四、 耳针 常用穴位: 1. 交感:耳轮下脚前端与耳轮内缘相交处。 2. 神门:三角窝后1/3的上部。 3. 肾:对耳轮下脚下方后部。 4. 肝:耳甲艇的后下部。 5. 心:耳甲腔正中凹陷处。 6. 内分泌:耳屏切迹内、耳甲腔的前下部。 7. 皮质下:对耳屏内侧面。 主治:失眠。 【临床操作】 用耳针碳棒探取穴位后,用磁珠或王不留行籽贴对应的穴位。 一般1-2天更换1次,2-3周为一个疗程。 五、 解毒化痞膏 【药物组成】 柴胡,酒白芍,枳实,郁金,玄胡,川楝子,当归,五爪龙,甘草,上药研细末过120目筛备用。 【操作方法】 外敷肝区或章门、期门、日月等穴以活血散结消胀,每日一次,每次2小时,1周为1个疗程,连续1-2个疗程。 期门:乳头直下平巨阙穴(剑突下2指)。 日月:乳头直下第7肋间隙。 章门:第11肋骨末端。 【作用】 活血散结、消胀止痛。多用于肝硬化患者或慢乙肝的肝硬化预防。
六、 清胃散帖敷 【组成及制作方法】 黄连、木香、元胡、栀子,辅料姜汁或醋汁。将上述药物烘干后碾成细粉过100目筛,密封,恒温冰箱保鲜保存备用。 【治疗流程】 用时加辅料调成糊状,制成直径为1cm、厚度为0.2cm、重量约1g大小药饼,放在面积约2.5×2.5cm的医用胶布中间,敷贴于下述穴位:选用上脘、中脘、内关、足三里、天枢(共八个穴位)。 上脘:前正中线,脐上5寸 中脘:脐上4寸 内关(双):平腕横纹向上2寸宽处前臂横向中央 足三里(双):膝眼下3寸(约4横指)胫骨外旁开1横指 天枢(双):脐水平两侧2寸处 【主治功能】 具有清胃泻火功能。 【适用证】 郁热或湿热胃痛及腹痛:慢性胃炎、球炎、消化性溃疡、慢性结肠炎、肠易激综合征等。
七、 沐 足 根据患者临床辨证直接开沐足方,或口服中药渣再煎取汁。 注意事项: 1、 每次煎后,去渣取汁1500-2000ml,温度在40度左右,双足放入沐浴盆中浸泡熏洗 2、 治疗时间20-30分钟,注意做好安全措施,交待患者勿站立在沐足盆中 3、 药物冷却时不宜加入冷水 4、 治疗期间用干毛巾擦汗液,忌用湿巾擦拭 5、 兼有糖尿病患者,皮肤、足部有伤口、感觉异常者慎用或禁用 6、 注意控制水温,用水温计测量温度,做好记录,以免烫伤
八、 火 罐 拔火罐法是以罐为工具,利用燃烧热力,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,使罐吸附在皮肤穴位上,造成局部瘀血现象的一种技术操作。 【功 用】 解除或缓解脾胃虚寒性胃肠疾病患者出现胃脘痛、腹泻等临床不适症状。 【操 作】 多取穴:脾俞、肾俞、气海、关元、足三里。 脾俞:第11胸椎棘突下,旁开1.5寸 肾俞:第2腰椎棘突下,旁开1.5寸 气海:前正中线上,脐中下1.5寸 关元:前正中线上,脐中下3寸 足三里:小腿前外侧,犊鼻穴下3寸,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【注意事项】 1.部位、体位:选肌肉较丰满的部位,根据部位选卧位或坐位。 2.罐具选择:根据拔部位的大小及治疗需要选择不同型号的罐子。 3.方法:一手持止血钳夹95%酒精棉球点燃,另一手持火罐,将燃烧的酒精深入罐内中下端,绕瓶壁1-2周后迅速抽出,迅速将罐口扣在选定部位(穴位)上,留罐5-10分钟,注意用火安全防止烫伤,拔罐时动作要稳、准、快。 4.起罐时间:施术部位产生瘀血,留罐5-10分钟即可起罐。 5. 起罐方法:一手夹持罐体,另一手拇指按压罐口皮肤,待空气进入罐内,即可顺利起罐,勿强拉,以免损伤皮肤。起罐后,如局部出现小水泡,可不必处理,可自行吸收。如水泡较大,消毒局部皮肤后,用无菌注射器吸出液体,覆盖消毒敷料。 6. 拔罐时间间隔:可隔日或每日1次。也可根据病情2次/日。 7. 拔罐时注意不要使患者受冷受风,以免感冒。 8. 拔罐4-6h内避免沐浴、游泳。 九、 艾 灸 艾条灸法是用纯净的艾绒制成艾条,点燃后在人体某穴位或患处熏烤的一种技术操作,根据实际操作方法不同,艾条灸又包括温和灸、回旋灸、雀啄灸和实按灸等。 【功 用】 解除或缓解各种虚寒型病证的临床症状。我专科常用于脾胃虚寒性胃肠疾病的治疗。 通过艾灸,以达到温通经络、调和气血、消肿散结、祛湿散寒、回阳救逆、防病治病、保健强身的目的。 【操 作】 脾胃虚寒患者,出现恶心、呕吐,胃脘痛,腹泻,呃逆等临床症状。 a) 恶心、呕吐:中脘等。 b) 呃逆:天突(胸骨上缘凹陷处)。 c) 胃脘痛:中脘、神阙、足三里等。 d) 腹泻:中脘、天枢、足三里、神阙等。 多选温和灸,用手或艾灸盒将艾条燃着的一端与施灸处的皮肤保持3cm左右距离,使患者局部温热而无灼痛,每穴灸5-7min,以皮肤出现红晕为度。 一般采用每日灸或隔日灸。
十、肝病治疗仪 肝病治疗仪使用流程 1、工作原理 应用生物信息反馈技术发出与人体心率同步的脉动红外线,在肝脏体表投影区,即右胁--足厥阴肝经、足少阳胆经循行之所,进行施灸,激发脏腑经络气机,有效改善肝脏微循环。增加组织对能量的渗透吸收,有效改善肝脏微循环,增加肝脏的抗病能力和修复能力,促进肝病患者的康复。 2、主要用途及临床适应范围 供慢性肝病患者辅助康复治疗用。 3、临床禁忌症 对皮肤感觉减退或丧失者、光敏性患者、发热性病症、出血性倾向的疾病、疾病危重阶段的患者应慎重使用。 (二)操作 ① 环境要求温度以室温20℃-25℃为宜; ② 环境要求相对湿度以50%-60%为宜; ③ 治疗前准备:松开臂杆上的锁紧轮拉动臂杆,调整好治疗照射的角度和距离(一般正对肝区照射,距离为20cm左右),再拧紧锁紧轮。将患者手指插入脉搏传感器。 ④ 连接电源,开启电源(电源开关至“1”,进入正常工作准备状态,此时显示器显示治疗时间为30分钟,脉搏数显示为“0”,在功能显示区,除半功率、半调制字符不亮外,余图案均亮,亮得图案中只有“R”符号闪动,其余图案均不闪动) ⑤ 设置时间为30分钟 ⑥ 按启动键,同时仪器开始采集有效脉搏信息。 ⑦ 治疗结束时将时间倒计数为零,并发出“嘀···”的蜂鸣声,提示治疗结束,关闭电源。
|